厦门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近日,《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电荷存储聚集反应的新机制。这项研究可能会从新的角度推动锂硫电池的发展。该论文…

近日,《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电荷存储聚集反应的新机制。这项研究可能会从新的角度推动锂硫电池的发展。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二年级博士生。

“我们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自主培养人才能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说。

近年来,厦门大学牢记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自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实际行动回答“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问题。谁、培训什么人以及如何培训人。”

厦门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推出“思想政治对话世纪历史”、“思想政治对话新时代”等系列课程,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对话新时代”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发展,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专业课为重点、通识课为拓展、实践课为延伸的“1+3”。副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秀校风,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有温度的思想政治品牌课程。

为加强学生海洋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实现海洋学科优秀人才培养目标,厦门大学设立“海上丝路学院”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嘉庚”号科考船开展远洋作业训练,开展“厦门海洋大学”创新实践训练。 2021年,“海上丝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入选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生培养计划2.0创新案例。这是厦门大学注重培养敢于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型科研实践培养模式的缩影。

近年来,厦门大学依托科研平台,以科研项目为引领,注重个性化培养,深入实施化学、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和历史。理科、汉语言文学等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

厦门大学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南强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探索精准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有效途径,消除学位评定“唯论文”倾向。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深化与大型央企合作,将专业实践落实到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每年6月,厦门大学都会举办重点行业就业仪式,邀请在全国各地打拼的校友回校讲学,与即将进入各行业的毕业生分享经验和感悟,鼓励青年学生到基层磨砺意志、实践实践。成长。在今年的出征仪式上,厦门大学2016级校友齐超分享了扎根西部的经历,鼓励学弟学妹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启超从厦门大学预防医学系毕业后,来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工作。从牲畜计数到土地确权,从保险理赔到贫困户月收入精准测算,从帮助县医院建立更加系统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到制定医院首版《医疗质控方案》,他在7年。齐超在这个小县城留下了太多的足迹和汗水。 “如果你能用你所学到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值得自豪。”齐超说道。

像启超这样的榜样在厦门大学还有很多。厦门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做出贡献的比例连续七年实现正增长。

关于作者: 沈阳新闻在线

为您推荐